“我們應該世世代代記住他們的名字,因為他們是英雄,英雄永垂不朽!”11月4日,在北京師范大學學生活動中心的舞臺上,提起真實歷史人物,在熱播電視劇《沉默的榮耀》中飾演陳寶倉將軍的演員那志東情緒激昂地說道,臺下響起熱烈掌聲。
當日,為做好網絡“大思政課”,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共青團中央宣傳部指導,北京市委網信辦、市委教育工委、團市委及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青春華章·青知講說人”青春分享會舉行,來自職業(yè)院校、醫(yī)院、影視界的多位青年代表展開人生分享。

在熱播電視劇《沉默的榮耀》中飾演陳寶倉將軍的演員那志東。 受訪者供圖
多領域青年分享青春理想與擔當
本次活動以“青春自有選擇”“人生當須遠行”“一路璀璨生花”三大篇章為脈絡,通過榜樣引領、故事講述、藝術展演等形式,呈現了一場有深度、有溫度、有力度的青春思想盛宴,詮釋了新時代青年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fā)展的使命擔當。
其中,非遺“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郎佳子彧率先開場,從“捏面人”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發(fā),講述了自己如何將冷門非遺推動成為“熱門網紅”的故事;而同為年輕人的中國作協會員、北京作協會員、醫(yī)學博士蘇東寧(筆名檸檬羽嫣)則分享了作為作家和神經科醫(yī)生的“雙面人生”,此前,她通過《治愈者》等作品推動公眾對罕見病群體的認知,實現文學創(chuàng)作與社會公益的良性互動。
“我的作品可能并不是網絡文學的主流,當年也遭到了很多出版公司的幾連拒、十幾連拒,我也曾經對自己產生過懷疑,是不是我的文學天賦就到這兒了?但最后還是堅持了下來,我希望告訴青年大學生朋友們,遇到困境和否定的時候,要聽取別人意見,努力改進,也要對自己保有自信,相信可以做得更好?!苯邮懿稍L時,檸檬羽嫣真誠地說道。她還分享了排解壓力的方法:找到一個愛好,“在工作中受到委屈時,我會想還好可以寫作,當寫作遇到瓶頸時,我會想,還好我有工作?!?/p>

中國核工業(yè)二三建設有限公司核級焊工爾基的演講頗為勵志。 受訪者供圖
中國核工業(yè)二三建設有限公司核級焊工爾基帶來了頗為勵志的分享“職校青年可以走多遠?”這個1999年出生的藏族小伙,來自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這里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兒時的他從未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走上國家重點工程的崗位上?!氨疽詾槌踔挟厴I(yè)就要放牛了,但趕上了藏區(qū)“9+3”免費教育計劃實施,讓我有機會走出大山,走進高職,學習焊接專業(yè)?!痹谡劦阶约旱慕洑v時,爾基常把幫助他的人掛在嘴邊,但他取得的成就也離不開自身努力。
“從大山走出來后,我家的生活水平也改善了,希望通過我自己的影響力和勵志故事,讓更多的藏族青年可以走出來,不僅是在國家重點工程貢獻力量,也希望在各個領域發(fā)光?!睜柣Mㄟ^自身故事告訴當下的青年學子們“大山也許會阻礙我們的視線,但一定要相信知識和奮斗的力量,它一定能指引我們前進的步伐,帶我們走出光明的路”。
《沉默的榮耀》主創(chuàng)團隊分享英雄故事
活動中,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王曉琳介紹了中央美術學院“山水間的思政課”,課程將專業(yè)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讓學生們在祖國的錦繡山川中汲取營養(yǎng),厚植家國情懷;熱播電視劇《沉默的榮耀》聯合導演趙文赫分享了電視劇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講述了英雄們在隱蔽戰(zhàn)線上的犧牲與奉獻;該劇陳寶倉將軍扮演者、演員那志東講述自己在人物塑造過程中的真切感受,表達了對英雄的敬意和對信仰的傳承……
他全程脫稿演講,現場朗誦吳石將軍與陳寶倉將軍詩句,獲得臺下陣陣掌聲和歡呼聲?!拔已萘岁悓④妰赡陼r間,其間不僅找到他的家人講述歷史,還從文獻和詩句中,試圖接近他,但當我了解了更多的英雄事跡時,每天都被感動著。”接受采訪時,那志東雙眼泛紅,神情激動。

值得一提的是,那志東的出現,讓臺下不少《沉默的榮耀》的粉絲們眼前一亮。 受訪者供圖
那志東告訴記者,如今自己幾乎成為一位宣傳英雄事跡的宣講員,他希望人們能永遠銘記英雄們的光輝歷史。他也希望年輕學子們能夠保持與世界的鏈接,走好自己的每一步。生活中,那志東是個不“內耗”的人,他希望通過自身經歷告訴青年人,“只有把眼下的一切做好,美好一定會在未來不期而遇”。
采訪中,同為青年人的趙文赫也談到了現實主義題材和年輕人審美趨勢的關系。他認為,現實題材難拍的原因是,生活中每個人都是專家,稍微不貼近真實,觀眾便容易跳戲。主旋律影視作品難在選題材,當真人、真事、真細節(jié)都有的時候,“最好的食材用簡單的烹飪方法就夠了”,可以說是這四位將軍的真實經歷托舉了這部作品的成功,讓大家感受到了英雄的魅力。
活動中,北京師范大學學生代表也走上了舞臺,分享自己在服務保障北京2022年冬奧會、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等工作中的感受,國旗護衛(wèi)隊成員、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志愿者代表講述學習“文秀精神”,譜寫新時代青春之歌的實踐故事。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柳寶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