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楊菲菲)什么是科學家精神?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學家精神的內(nèi)涵?作為一名小學生,如何向科學家們學習、踐行科學家精神?9月4日,秋季新學期伊始,在2025“科創(chuàng)薪火 鑄夢未來”開學第一課活動中,北京工業(yè)大學副研究員、春華秋實學風涵養(yǎng)工作室負責人張宇慶走進北京市海淀實驗小學大興分校,用一個個真實的科學家故事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科學家精神。她鼓勵小學生們從小事做起,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讓科學家精神照亮前行的路。


張宇慶向小學生們分享如何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的學風。學校供圖


此次活動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主辦,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協(xié)黨校)聯(lián)合新京報承辦,旨在通過邀請院士、科學家、青年科技工作者走進校園、與中小學生親密交流,點燃青少年探索未知的熱情,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


什么是科學家精神?張宇慶向學生們解釋,2019年6月,中辦、國辦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把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主要內(nèi)容概括為: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xié)作的協(xié)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


隨后,張宇慶梳理了科學家精神的歷史脈絡。她提到,在中國古代更強調(diào)務實的精神,“經(jīng)世致用,實踐智慧。這個階段我們更重視從生產(chǎn)實踐中得到的智慧,并把它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所以在中國古代,科技更多的是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并不是科學知識的這種概念?!彪S著時間推移,科技在國家的發(fā)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科學救國、科技報國、科教興國到科技強國,科技推動著生活不斷向前發(fā)展,科學家精神也日益清晰。


“同學們,你們是想要100分,還是想要96分?”“100分。”“那你們知道嗎?有這樣一個人,他把老師發(fā)下來的100分卷子又交上去,跟老師說自己有個失誤不能得100分。”在分享了什么是科學家精神之后,聚焦“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學精神”,張宇慶分享了不少科學家的故事。其中,錢學森“96分考卷”的故事吸引了不少小學生的注意。


張宇慶指著這張泛黃的考卷照片告訴學生,這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火箭之王”,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錢學森青年求學時的一份試卷,整張試卷字跡清晰、卷面工整?!爱敃r他的老師就非常感慨,這樣認真的人將來一定會做出一番事業(yè)?!睆堄顟c說道,錢學森治學十分嚴謹,而且十分熱愛自己的祖國。隨后,張宇慶通過“一封寫在煙盒上的信”向學生們講述了錢學森當年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回國的經(jīng)歷。


隨后,張宇慶還講述了竺可楨建設氣象臺站的故事以及他堅持的“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理念。屠呦呦歷經(jīng)191次實驗分離出青蒿素,用一株青蒿拯救蒼生的故事。她鼓勵青少年積極踐行科學家精神,要始終胸懷祖國、始終與祖國同行,同時要學會獨立思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從上課認真聽講、獨立認真完成作業(yè)、堅持鍛煉身體等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


她說道,“我的學生問我,抗戰(zhàn)的時候可以成為打仗的英雄,但我們長期生活在和平年代,怎么才能成為英雄呢?其實每一個時代都不缺乏英雄,在和平的時代,我更希望大家成為一個科技創(chuàng)新的英雄,能夠突破‘卡脖子’問題,引領我們國家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p>


張宇慶特意為學生們準備了講解空間站知識的科普書籍。學校供圖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楊許麗